适老助老 让老年人乐享宜兴数字新生活
上个月,72岁的市民老吴腿上长了湿疹,早上去医院排队挂号,但轮到他时,只能挂到下午的号了。旁边的患者告诉老吴,现在通过医院公众号预约挂号,既方便又节省时间,但老吴尴尬地表示自己不会使用智能手机。“孩子在外地工作,我和老伴年纪大了,平时身体不好老跑医院,每次现场排队挂号都得花好长时间。”老吴无奈地说道。同样难以跨越“数字鸿沟”的,还有68岁的宜城街道居民周女士。最近,周女士的女儿为她买了新款苹果手机,但她在学习使用过程中困难重重。“苹果商店下载软件需要输入密码,我老是记不住。眼睛又不大好,需要戴老花镜才能看清楚手机上的字……”在智能手机操作上,女儿好不容易教会周女士,但由于使用次数少,她隔三差五就会遗忘操作方法。好几次,她连如何打开微信界面都忘了,别人打来的微信电话也不知道怎么接。
线上预约“犯难”、被二维码“绕晕”……随着智能技术在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,我市一些老年人在出行、就医、消费等日常生活场景中面临操作困难,犹如陷入“数字迷宫”。同时,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,记忆力不好,如果反复练习都不能成功,就会陷入“习得性无助”,对手机等智能产品产生排斥甚至抗拒心理。 在数字化浪潮中,如何有效破解老年人“不敢用”“不会用”智能技术的难题,让他们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?其实,工信部发布的《移动互联网应用(App)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》,对手机App适老化改造有明确指导规范。但是,我市不少老年人都表示,虽然手机App有“关怀版”,一级界面字体会变大,但点击进入二级界面后,页面布置、字体与普通版无异,“换汤不换药”仍让老年人无所适从。
帮助老年人走出“数字迷宫”,关键要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。对此,市老干部大学开出“良方”,针对老年人学习特点量身打造相关课程。今年9月底,市老干部大学代表队在无锡市第四届“老年达人”运用智能技术比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,学员代表姜荣华、蒋伯良、徐家骅荣获1个二等奖、2个三等奖。这一喜人成果,得益于近年来市老干部大学开设的“智慧助老”课程体系,其包含手机摄影、手机微视频等与时俱进的课程,构建起多样性、科学性、实用性的信息化课程体系,近年来已累计招收老年学员近万人次。同时,市老干部大学还致力搭建“智慧助老”网络平台,推行“互联网+老年教育”,依托中国老年大学平台,融合学校优秀教师录制的智能手机专题网课等,开通“空中课堂”,让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学习。
有温度、多场景的适老化服务,是老年人乐享数字新生活的重要依托。近年来,市相关部门单位在网络智慧平台的开发使用方面,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,最大限度为他们提供方便。如市城市生活综合服务平台——看宜兴App,就专门设置了“适老专区”,囊括了交通出行、医疗就诊、社会保障等服务;医疗服务平台——“宜兴智慧健康”的首页明显位置,也专门设置了“适老模式”按钮,在这一模式内,每个板块的字体都相对较大,且“去挂号”“去缴费”“查报告”等板块一目了然,方便老年人查看。与此同时,我市志愿者也积极行动起来,在相关部门单位的组织下开展“智慧伴老”服务。湖㳇镇邵东村有139名空巢、独居和高龄老人,他们多数不会使用手机购物。于是,该村专门设计了代购联系卡和购物袋,老人需要什么,只要打电话给代购服务队,志愿者就能为他们网购商品并送到家中。
三言两语
期待更多更好的适老化服务
数字化的“快捷”遇到老年人的“慢热”,生出种种“不适应”。一些老年人不习惯触屏操作,不熟悉、不会用智能手机、App、浏览器,因此出现了“数字焦虑”。要帮助老年人走出这一困境,创新开发适老化产品和服务至关重要。
相对于年轻群体来说,老年人更喜欢简单、直观的操作界面和功能设计。针对老年人吐槽的“麻烦”,科技企业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关怀,加大适老化技术研发投入,推出操作更简便、功能更贴合老年人需求的数字产品,比如设计大字体、高音量、一键操作的手机和软件等,让适老化产品真正适老。同时,要将智能设备与社会公共服务的适老化、可及性改造纳入无障碍建设范围,针对老年群体出行、就医、购物、文娱等场景完善适老化产品和服务。当然,面对众多“非网民”老年群体,还应避免数字偏见与社会排斥,在一些公共服务窗口和平台提供替代方案兜底。此外,家庭的支持十分重要,子女们要多点耐心和包容,多花时间陪伴老人,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数字设备,让老人在亲情的温暖中逐渐适应数字时代。
每个人都会变老,适老化产品服务,人人都用得上。期待为老助老的好产品、好创意不断涌现,消除老年人的畏难、排斥心理,引导他们共享数字红利。
(来源:宜兴日报)
页:
[1]